7月18日下午,海拔1200多米的长白山南坡,山高林密,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普查队队长郑春哲带领队员在一片针阔混交林中,目光落在一株大叶植物上,紧走上前,仔细查看叶子正、背面和茎,喜出望外:“快来,发现宝贝了。”大家知道他对长白山中草药研究功底深厚,立刻围了过来。“这是野生大黄!”以前,学术界一直认为长白山地区没有野生大黄,今天这一发现,颠覆了这一说法,长白山又增加一个野生中草药品种。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启动之后,5月22日,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普查队就进入长白山区,他们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出没在长白山深处。长白山拥有极其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也是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截至8月初,普查队已完成48个样地、240个样方任务,提前完成现阶段计划工作量,采集了药用植物标本380余种,1000余份,包括许多濒临灭绝的长白山特有的珍稀中草药品种。
深山探宝,普查与艰难为伍
春季,残雪在长白山的向阳坡渐渐融化,天南星、龙胆草、细辛、刺五加、柴胡、淫羊藿、蒲公英等药材渐露头角。山里人说,见草就是药。在长白山深处,老红松上往往长着百年灵芝,如盆大小,火红火红。猴头,一双一对,往往长在一人高处,雪白雪白,蒲公英,林间地面上,翠绿翠绿,各色中药相映成趣。山里人讲究什么季节采什么药。可普查队员却顾不了这些,要急切探查中草药宝库到底有什么。
长白山经常云雾弥漫,并有暴雨、大雪和冰雹等恶劣天气。普查队员来这里,顾不上观看景观,吸引他们的是长白山林区的珍贵中药材。自5月份入山以后,队员们克服雨天山路湿滑、蛇兽出没、蚊虫叮咬等困难,认真扎实地开展工作。
虽然长白山管委会派人保护,普查队每天工作在深山老林中,有时也面临危险,特别是山中出没的野兽。一次他们在长白山北坡普查,就被一只体型硕大的狗熊尾随了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摆脱狗熊的追踪,至今回想起来心有余悸。每天他们与蚊虫为伴,在泥泞山路上打滚,随处可能有陷坑,这样的条件下,仍然一丝不苟地工作。
调查研究,提供翔实基础数据
吉林省长白山区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药用资源种类位居前列。目前已有8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人参、鹿茸、林蛙油等产量居中国首位并远销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吉林省已成为中国“北药”基地,长白山中药品牌名扬中外。中药材种植、养殖是我国部分农村的重要副业,中药材是我国甚至世界整体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进行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不仅关系到生态平衡发展,还关系到药材种植、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普查队通过前期调查工作,逐渐了解到长白山区域不同生态环境下药用植物的自然分布规律,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合理制定中药资源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队员们还利用雨天,冒雨走访市场,掌握了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近年来常用大宗药材流通状况,获得了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林业实验区域内,栽培林下参、灵芝、天麻、五味子、蓝莓等特色药材的第一手资料。
据研究资料显示,长白山地区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原始状况保存得最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已知野生植物为2424种,其中仅药用植物就达875种。多年来,中国长白山地区道地药材资源存量和可持续利用问题,不断有学者研究和探讨。
样本显示,药用植物有所增加
截至目前,长白山管委会普查队已完成48个样地、240个样方任务,提前完成现阶段工作量,采集了药用植物标本380余种,1000余份,其中包括北垂头虫草、长白假水晶兰、长白山野生大黄、松毛翠等长白山地区特有的珍稀中草药品种。从目前发现和采集到的中药样本来看,长白山地区由于近年保护力度加大,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各种药用植物从品种数到分布量都较上次普查都有所增加。
据了解,过去,吉林省一些中药材人工栽培面积较大,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无限制滥采乱挖,野生资源已近枯竭,而人工栽培种源混杂,药材质量得不到保证,种质退化问题严重。因此进行药材的种子标准研究并建立种源基地,对于保证和提高这七种药材的质量,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实现药材规范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长白山中草药种源基地建设也已取得长足进展,由吉林农业大学承担的“五味子等长白山道地中药材种子标准与种源基地建设”项目已通过鉴定。 ( 李晓峰 张启军 赵存良 )
摘自;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http://www.jltcm.gov.cn/NewsCenter/2013-09/06_7680.shtml